在即將到來的本年度,一項備受矚目的體育盛事將在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共同舉辦,那就是第十五屆全運會。作為該屆全運會的重頭戲,足球項目的比賽將吸引無數目光。地方體育局為了在比賽中獲得更多金牌,無疑會盡遣精銳,全力以赴。
根據今年全運會足球項目的工作計劃,資格賽將在本年的3月至6月進行,分別設立U16、U18和U20三個級別的比賽。其中,U20資格賽的比賽時間定于5月23日至6月6日之間,這也是該級別比賽中進行得最晚的一項賽事。值得注意的是,這屆全運會的U20球員恰好與國家青年足球隊中的適齡球員重合。因此,他們在亞青賽中的優(yōu)秀表現也為全運會的比賽增添了更多期待。
然而,這種優(yōu)秀的表現卻也帶來了賽程的密集與沖突。在2月份參加完亞青賽后,這些球員需要在短短的時間內轉戰(zhàn)全運會的資格賽。隨后,中超聯賽的夏窗期將至,他們將面臨無賽可打的局面。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國青隊在接下來的比賽中順利出線,他們將需要前往智利參加世青賽,緊接著又要參加11月的全運會正賽。在這樣的賽程安排下,這些年輕球員在19歲、20歲這個最佳的比賽積累經驗的年紀,卻可能因為各種賽事的沖突而無法在亞冠、中超等賽事中出場。
尤其是像蒯紀聞、劉誠宇、王鈺棟、毛偉杰等在國青隊中擔任主力的球員,他們也是各省市全運會代表隊的主力成員。這意味著他們可能將無緣本年度的國內聯賽,這對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和成長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除了足球項目外,全運會作為國內最高級別、最盛大的運動會,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和問題。雖然全運會的含金量在國內很高,是大多數運動員備戰(zhàn)的主要目標,但職業(yè)聯賽和地方政績比賽之間的沖突卻使得許多運動員在追求成績的同時,犧牲了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和成長。一些地方的體育局和足協更注重的是政績和金牌,而非球員的長期發(fā)展和培養(yǎng)。
在這樣的體制下,新創(chuàng)辦的“三大球運動會”預選賽與國青隊的集訓產生了沖突,適齡球員的參賽受到了影響。同時,一些地方的青訓體系也因為缺乏長期的投資和支持而難以持續(xù)發(fā)展。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和解決。
總的來說,全運會是一個重要的賽事,它為運動員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也為地方體育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追求成績和金牌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運動員的長期發(fā)展和培養(yǎng)。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全運會真正成為一個促進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盛會。
